所谓外在的对立关系,是指人以自身为主体,以自然界为客体,因而构成主客关系。
西方近代哲学虽然将认识和价值截然分开,宣布认识的中立,但是在主体性的问题上和它的价值主体有一致之处。孔子的仁学就是一个标志,他说:我欲仁,斯仁至矣[16],这就把人的主体性明确地确立起来了。
[80]《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》,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,第171页。可是,有些人不愿意追问,所以对于儒学的内在本质不甚了了,只满足于他们所说的生活化,其实真正的生活化是有所指的,是有深层意义的、意涵的。我们说,情可以上下齐说,可以从上面说,也可以从下边说,这里的上、下,就是形而上、形而下的意思。但是这里有个问题,要处理二者的关系问题,不能因为吸收西方思想,开放我们心灵中知性一面,就把我们中国哲学固有的东西全抛弃了。在西方哲学中也存在两条发展线索,即自然主义和目的论。
而且他也不同意哲学就是认识论,所以西方认识论的转向发生以后的所谓哲学他也不认可,这是他的看法。人和自然是一个生命整体,人不能够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,同样,自然界也需要人去实现其价值。自然只有一个,就其存在而言是自然界,就其存在的方式而言是自然而然、自己如此。
到现在也没有确凿的历史事实来论证,取得最后一致的看法。不谴是非,以与世俗处[95]的思想家,他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了世俗之情、世俗之辈,也超出了现代某些人的是非观,他的批判精神是深刻的,只有在今天生态破坏日益严重、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才能逐渐被理解。所以人并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统治世界的宠儿,而是天地的儿女、万物的朋友,对万物的尊重就是对天地的报答,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精神。庄子所说的自然是指人性的自然,是指人性出于自然。
[43]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。当然,王弼是以理主情论者,主张性其情,即以理化情、以性化情,使情感理性化。
这是将体验和情感联系在一起,所以是一种情感体验,要人亲自感受到,佛教里有一句话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这水是冷、是暖只有自己亲自喝了才能知道。道家有尊重自然和顺应的思想、儒家有敬畏自然和爱物的思想,这些都属于生态哲学的问题。那么,这个道究竟是什么?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说法,有说是精神的,也有说是物质的。主观地说,自然界就是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,中国哲学有一句话,天地万物本为一体,万物与我是一体的,万物皆备于我。
所以,人心和天地生物之心的关系,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,这是一种内在的目的性的关系,不是外在的机械的关系。可以知,物之理也[49],凡以知就是能够认识事物的是人之性,这个性指的就是人的知性。换句话说,天道、天德不是超自然的,它是自然界有机整体的一个层面,这个层面我们可以说是一个超越的层面,那么这个超越是相对的,不是绝对的。西方哲学的一个主流传统就是,认为人的灵魂和身体是分开的,也就是灵肉二元论。
致良知一定要有实践活动,这样才能肯定意志、意象活动的正确方向,这就是中国哲学为什么很强调实践的原因。这后一点非常重要,由此才有所谓境界问题。
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[52],人的心死了,这是最大的悲哀了。何以使自己如此呢?还是离不开天人关系。
中国哲学是不是宗教,与宗教有什么关系?这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。* 此文根据超星慕课(www.fanya.chaoxing.com)讲座视频整理,该视频上传于2009年。[69]《嵇康集·养生论》。[58]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[42]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。与西方哲学形成对照的是,中国的儒家哲学不仅赋予情感以特殊重要的地位,在人的存在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,而且并没有将情感与理性对立起来,而是寻求二者的统一,并由此建立起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德性之学。
所以,中国哲学不承认外在的实体,不承认上帝,但是肯定圣人的价值和作用,圣人不是神,是人,人是可以做到的,说到底,圣人就是人的一种心灵境界,心灵境界达到了就可以成为圣人。前些年,在我们国内学界出现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一个讨论,就是关于中国哲学能不能成立、中国人有没有哲学的一个争论。
[29]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。[1] 参见余治平:《中国哲学应对人类进步有更大贡献——访蒙培元研究员》,《哲学动态》2004年第2期。
所以,所谓智慧是人的智慧,当然离不开人性,而且直接和人的心灵问题有关。第三种形式就是情感是理性的实现,或者是理性的一种作用,就是理性是通过情感表现出来的。
他还承认同情心有差异性原则,对熟悉的人的同情要比对不熟悉的人的同情更深,对本国人的同情要比对外国人的同情更深。(一)中国心灵哲学的整体性特征 第一个就是整体性的特征。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智慧,而在于如何讲智慧。只要有人类社会,有人与自然的关系,就有生态问题。
这不是也讲天人吗?所以他说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[12],最后是一个自然,自然能够离开自然界吗?有人把自然仅仅解释为自己如此。从宗教实践的这个角度看,儒家确实继承了这样一个传统,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神道设教这样一个意义。
如果没有与水火同有的气,与草木同有的生,生命与动物同有的知,也就没有人所特有的义,义就是仁义、道义。在中国哲学中,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虽然有分别,但又不是完全分离的两个世界,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,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。
就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言,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命来源,而且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来源。所以人与世界的关系,不只是认知关系,人不只是认识主体。
假如说我们深入进去做一些分析,那我们就未必能得出这样的看法。中国不仅有生态文化、生态哲学,而且内容非常丰富。自然界的生命、自然界创造的价值,是在功能作用中实现的,而人就是自然界的杰作,但是要真正完成这个过程,需要人有真正的自觉,就是需要识仁、践仁,这就是中国哲学为什么重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因所在。这实质上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的一个关系问题,但是首先要从人开始。
如果说一个人连一点羞耻之心、羞耻感都没有,那就无所不用其极。孔子活着的时候,就有成为哲人之说。
所谓主体,不是把自然界作为对象去控制去认识,而是真正实现自然界的目的,这个目的就是人自身的目的。但是由于自私而用智,从一个身体、一个躯壳出发,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,甚至一种对欲望的无限追求,由欲望触动人去用他的才智,这样爱物的德性就容易丧失,人最可怕的就是丧失了仁心,人一旦丧失仁心就会无所不为,所以人需要仁,体认自己的仁,认识自己的人性,返回到自己的人性,处理人与万物的关系。
希腊人认为哲学是什么呢?就是智慧,或者是爱智,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也是一个传统的说法。但是这个主宰不是以人的心为主体,去主宰天地万物,而是参赞化育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。